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日前面向社會正式發布了13個新職業,這是自2015年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頒布以來發布的首批新職業。
這批新職業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領域,既有時下熱門的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電子競技員等,也有適應傳統行業升級變化需求的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農業經理人,等等。
就業乃民生第一要務,而時代總是在變化之中;新的職業適應新的社會需求,反映了時代的這種變化。
變化與意義體現在何處?有兩個背景層面的維度觀察。
一是,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科學技術進步、大眾創業創新步伐加快,以科技為依托的許多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應運而生,而新產業、新業態滋生孕育出新職業的需求,需要在國家層面上予以規范與認可。可以認為,此次新職業的發布是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潮流要求,也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折射、反映和要求。
二是,順應時代潮流變化,圍繞產業發展與就業匹配要求,會涉及全社會范圍內部門內部的功能性結構調整,尤其在推動產業進步與職業技能訓練的教育服務行業,政策的制定將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新職業國家層面的發布與認可,可以視為以市場化方式進行宏觀資源配置的一個政策環節。
新職業“新”在何處?筆者認為可以用幾個“高”字進行簡單描述:新職業具有適合時代特征的高新技術含量、高度的專業分工、普遍的高學歷以及高度的理工科專業知識背景要求這幾個特點。
在社會化大生產中,“職業”是社會化人的一種“符號”,它是社會分工的一種體現,而人類的生產與生活需求催升出社會的職業需求。此次新增的13個職業,反映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時代變化特征:
其一,它反映了科技進步在互聯網信息與數字化生存方面新的潮流特征。如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安裝調劑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管理師、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等,這些新的職業崗位的出現,都契合了信息技術發展的變化和要求。
其二,它反映了科技發展對傳統職業的提升、改造方面的變化要求。如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工業機器人運維人員、無人機駕駛員、農業經理人等新職業,工業機器人對傳統人工機器操作形成替代和提升,無人機在植物保護、測繪攝影、高壓線纜、農林巡視以及物流等領域對傳統人工操作形成替代和提升,農業經理人則對傳統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經濟模式形成了改造與提升。
其三,它反映了信息消費與國際交往方面的新變化要求。如電子競技員這一職業,反映出在國際交往擴大背景之下,國際賽事日益增多,計算機競技項目迅猛發展催升的新需求。
從全社會預期引導角度,人社部此次的新職業發布,對于社會就業,對于高校相應的專業開設、學生的專業方向選擇,乃至于中小學基礎教育、對全社會在知識獲取方面的認識,等等方面,都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并將可能對整個教育體系,進行結構性重塑。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職業總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一定時期的新職業,有的隨著時代變遷可能會成為人們的基本生存技能,崗位需求會大為減少;有的則可能會被其他職業或者機器替代而消失,不再成為一種職業。對此,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無論是在專業設置還是專業選擇上,都需要有清醒的認識,保持持續學習的開放態度,才是正確的選擇。
這一批新職業具有高度的科技與專業技術含量要求,需要有深厚的數理基礎知識背景,這一背景對高校師資形成引導,同時在中小學基礎知識方面也將產生一種前置性引導作用,即,將可能在全社會范圍內推動新一輪對理工與數學知識的學習、追求熱潮;長遠地看,可以進一步改變中國人傳統上重文輕理的傳統與思維方式,持續改造、優化與提升中國人的思維與思辨能力。這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