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國務院印發文件,宣布將上海浦東臨港119.5平方公里新片區納入自貿區新的試點范圍,一下子使這個地處上海最東南一隅,發展僅有十余年的偏遠小鎮,成了全國關注的焦點。
自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013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后,至今這個試點已擴大至上海、廣東、天津、福建等13個省市自治區,每一次都引起熱議。這一次有什么不一樣?以筆者長期居住、工作在浦東的身份作證,這次的確有很多的不一樣。
不一樣首先體現在這次試點立意高遠。按照規劃,新片區對標國際上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希望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與已經試點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和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七個單一功能區相比,臨港新城片區的自貿試點更綜合多元,承擔了產業、金融、人才信息要素流動以及制度機制等方面的綜合試驗職能。世界級、最先進、綜合性是它區別于其他自貿區的規格。
而這個高規格、綜合性的開放與改革試點花落臨港,與其兩大優勢和條件有關。
從地理區位看,臨港片區位于上海東南一隅,如果把上海形狀比作一個鷹頭的話,它就是鷹嘴所在,東北邊和南邊分別是東海和錢塘灣。從交通角度,臨港片區向北和向南距離上海浦東機場和上海洋山港,都是50公里的直線距離。從未來發展看臨港本身還有進一步的空間縱深,整個浦東新區面積是1200余平方公里,按浦東新區南闊北窄的特點,如果以外環線為界,臨港地區可擴展的地域可以占到一半,其當前劃入的119.5平方公里的面積本身,相當于整個上海市的內環面積(約120平方公里),超過了小巴黎的面積了(約105平方公里)。現實地理與空間擴展潛力,使得它可以承擔新的試點尤其是未來的帶動職能。
另一個條件是臨港新區多年以來的發展準備。上海一直在推進產業的戰略轉型、升級和遷移,作為未來“五個中心”建設戰略布局,只保留一批先進的高端制造。按照新的功能定位,臨港地區已經規劃開發了15年,目前匯集與形成了新能源裝備、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一些國內外的骨干龍頭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并且有上海海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電力大學等科研院校入駐,這使得臨港新區本身已經成為生產、學習與科研的基地。同樣可圈可點的是,臨港市政交通與城市建設對優美、宜居生態環境的打造非常重視,這里道路與房屋整潔有序,綠化率達到50%,可以成為實業家、科學家、夢想家創業與安居宜居風水寶地。
對于臨港自貿新區的定位,有論者稱其將承擔全球化新支撐、高質量發展引擎與金融開放高地的三大功能,筆者深以為然。
全球化新支撐自不必多說,依托浦東機場和洋山港,新片區有充足底氣承載起它的全球夢;高質量引擎的期待體現在它的方案規劃里,新臨港片區方案明確提出,新區將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我國高質量發展急需產業的關鍵環節和技術,并且以此形成高端研發制造的全產業鏈聚集地。而在金融業開放與自由化等綜合制度試點方面,新片區放眼全球、錨定最先進同類試驗區,決定了它需要實行與全球最先進水平接軌的各項經濟制度,包括財政稅收制度、金融、人才引進、信息與物流流轉等等制度和政策,并且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土地、資本、技術、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在宏觀管理與風險制度等方面,也都需要體現出它的先進性。
金融自由化目標在于兩個方面:一是資金能夠在供需基礎之上實現自由的流動,二是資金價格能夠真正由市場方式生成。要達到這兩個條件,各項制度條件就需要配合完美,并且能夠高效運轉,這對宏觀監管部門進行相應的前瞻性設計規劃、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提供、風險防范與控制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