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上海高校教師、博士)
不知不覺中,網易丁磊養豬,迄今已近十五年了。從一開始拍賣的天價豬,到各大電商平臺都能買的丁家豬,一路變化,趨勢向好,終于讓《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稱贊養殖環境好又安全,豬肉膠質感非常強,有小時候味道的豬肉走上尋常人家餐桌。繼網易之后,京東養“跑步雞”、騰訊AI養鵝、大疆種樹(農業無人機應用在植保作業、作物監測、農田測繪、播撒作業等多個農事領域,從水稻播種到守護果樹,讓農民可以“開著飛機”管理農田),加上發力為農業賦能的拼多多,科技巨頭扎堆務農,陣勢可觀。這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農業賽道的巨大潛力與光明前景。如此多的科技巨頭都來共襄盛舉,而且做好在農業領域扎根多年的準備,的確值得人們關注。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23年發布的相關報告,全球約有23億人正面臨中度或重度的糧食匱乏,全人類的整體糧食消費狀況并不樂觀。中國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已經解決了糧食供應問題,農業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但也要看到,目前在中國,農業人口減少,農業耕作方式不夠先進,一些農業區耕地規模小且分散,規模化大農場占比不高,小農模式仍是主流。與此同時,懂土地、懂農作物,又理解科技和數字化的綜合性農業人才很短缺。相關普查數據顯示,中國3億農業生產經營者的文化程度整體不高,僅7%左右的人受過高中或中專以上文化教育。科技巨頭扎堆務農的背后,潛藏著這樣一個需要解答的課題:誰在替我們種地?我們希望誰來種地?
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是中國的現實需要和戰略選擇。在這種情況下,科技巨頭挽起褲腿下到田里做農業,自然是一件好事。科技化改造講究一個規模效益、邊際成本遞減,但也會有難度大、成本高的問題,農業的科技化改造自然不會是一條容易的道路。網易養頭好豬都需要15年的時間沉淀,田間地頭的其他各項事務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也需要持續投入,行穩致遠。在某些領域,傳統農業依靠長時間的積累,可以慢慢形成自己的方法與經驗,但是受制于各種條件,有些傳統的方法與經驗難以大規模復制推廣。相對而言,數字化技術的標準方案可以大規模推廣。僅此一點,就決定了這些科技巨頭的堅持是值得的。無論是AI養豬、養雞、種樹、種瓜,科技巨頭不止是想做供應鏈,而是把生意拓展到了產業鏈的上游,即從電商延伸至供應鏈上游打造閉環。這是可喜的現象。
伴隨科技巨頭扎堆務農的,是農業投資賽道的異軍突起。近年來,在中國,“上山下鄉、田間地頭”已成為一級市場風險投資的一個重要風口,無論是總投資額還是投資筆數,都在穩步攀升。這說明“英雄所見略同”——科技加持后的田間地頭大有可為。當然,農業領域舊貌換新顏且前景看好,也離不開中國政府的擘畫與灌溉。據統計,過去5年,中國政府引導資金和社會資本為農業發展注入了1123億元。扶持政策,以及技術、資本、人才等產業要素正加速流向農業領域。
在城鄉一體化的趨勢下,科技巨頭跟農業公司聯姻的好事多多,除了有搶占數字農業先機的意圖,還有參與數字城市建設的長遠計劃。而在數字城市建設方面,科技巨頭們除了提供資金,還可以提供大量城市商業數據、居民生產和消費數據。從農業數字化這個增量市場切入,為城市數字化錦上添花。放眼世界,這也是潮流。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高調宣布要養和牛與安格斯牛,打造“全球最高品質的牛肉”。谷歌母公司Alphabet則成立了農業科技公司Mineral,基于機器學習、模擬、感知,來提高農業數據集的質量、多源化和規模化水平。科技巨頭扎堆務農,玩的就是技術活,值得點贊。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