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新”政策持續顯效,制造業對整體利潤表現形成強支撐
證券時報記者 江聃
3月27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兩個月,工業企業營收持續保持增長態勢,為企業盈利恢復創造有利條件。數據顯示,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收20.09萬億元,同比增長2.8%,增速較去年全年加快0.7個百分點。
前兩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109.9億元,同比下降0.3%,盡管增速較去年12月有所回落,但對比2024年全年和四季度仍有回暖。
德邦證券宏觀團隊負責人張浩表示,利潤的主要拖累在于利潤率,雖然有春節等季節性因素影響,但從絕對水平看,當前工業企業利潤率仍位于2019年以來同期低位。
從三大門類看,制造業對整體利潤表現形成主要支撐,尤其是原材料和裝備制造業。1~2月份,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6395.1億元,增長4.8%。對比2024年全年,制造業利潤增速實現由降轉增。國家統計局工業司統計師于衛寧表示,前兩個月,裝備制造業繼續發揮積極作用,拉動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4個百分點。其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儀器儀表等行業利潤增長較快,同比分別增長88.8%、26.7%。原材料制造業利潤同比增長15.3%,2024年全年為下降22.9%,拉動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1.3個百分點。
“兩新”(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持續顯效。通用設備、專用設備行業利潤分別同比增長6.0%、5.9%。同時,智能消費設備制造、家用廚房電器具制造、家用制冷電器具制造等行業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25.5%、19.9%、19.2%。
2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6.37萬億元,增長4.2%,較去年12月提升0.9個百分點。這被市場機構看作補庫存啟動,是一種積極的經濟信號。光大證券研報指出,去年8月至11月,庫存增速與營收增速連續下行,工業企業降價促銷,呈現主動去庫跡象。隨著去年四季度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制造業產能利用率有所改善,帶動企業重新補庫。
平安證券認為,上半年工業企業補庫存有望持續。一方面,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和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增速均有回升,PPI仍有改善空間,有利于作為名義值的產成品庫存回補。另一方面,領先庫存增速半年左右的工業增加值產出缺口在去年下半年持續恢復,也表明今年上半年的庫存增速存在回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