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黃土高原,白色的蘋果花海在溝壑梁峁間翻涌成浪。日前,期貨日報記者在陜、甘調研時發現,這里正經歷著一場由期貨市場驅動的蘋果產業變革。
新鮮事兒格外多
“往年新果季,果農也就修修樹枝、扎扎籬笆,今年這果園可熱鬧多啦!”順著陜西省白水縣“老蘋果”侯保智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了不少新果季的新鮮事兒。
“這些樹齡約7年的蘋果樹正處在盛果期,怎么一棵棵被人鋸去樹冠和枝條,只留下一個個的樹樁子?果農怎么還忙著在樹樁子上用刀開出小口子,并在上面插上幾根細棍子?”作為蘋果種植的門外漢,記者向侯保智提出了問題。
“這是在嫁接新品種。”侯保智解釋,擱幾年前,誰敢動果農的“搖錢樹”?如今大伙搶著換品種,期貨市場把優果優價烙進了果農心里。
記者又看到一些正在開花的蘋果樹被砍倒,據侯保智介紹,這是在進行果樹間伐,對果園疏密管理,提高通風、透光性,讓樹形更開張,利于提升優果率。
在陜西省富縣誠鑫農牧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期貨日報記者看到大量果農一大早就聚集于此。原來,公司正在對果農開展期貨基礎知識培訓,以及無人機授粉、防雹、蘋果樹病蟲害防治等培訓。公司總經理季雙龍表示,針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減少、蘋果價格波動大的問題,他們引導果農提高蘋果種植機械化水平、靈活運用期貨工具管理風險,效果不錯。比如,無人機防雹、授粉和噴藥降低了人工成本,果農參與“保險+期貨”“農戶+公司+期貨訂單”項目穩定了收益。
新果季開始后,期貨公司也沒閑著,要么舉辦“穩企安農”類的蘋果期貨工具推介會、期現套保培訓活動,要么深入果園調研,助力產業“升級換代”,為果鄉產業與鄉村振興送來金融支持。
侯保智說,近年來,隨著蘋果期貨市場的深度介入,陜、甘傳統蘋果產區借助金融工具實現“華麗轉身”,探索出以期貨為紐帶、串聯全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路徑,蘋果成了農民增收、企業穩健發展、產業及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產業痛點待破局
陜、甘蘋果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0%以上,是當地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像陜西洛川、甘肅靜寧等產區的蘋果,不僅是地理標志產品,更關乎數百萬果農生計。然而,長期以來,價格波動幅度大、標準化程度低、產業鏈薄弱等問題制約著產業發展。價格不理想時,果農砍樹、拿蘋果喂羊的事時有發生。
侯保智認為,蘋果產業未來發展仍面臨不少痛點。一是產量有大小年規律,加上產區天氣多變,市場很容易出現“過山車”式的價格波動。陜、甘多凍災、雹災、大風,天氣導致的供需失衡會令蘋果價格年際波動超過40%。二是質量標準化缺失,分散種植讓蘋果質量參差不齊,優果率常年僅60%左右,制約陜甘蘋果進入高端市場。三是產業鏈“短腿”明顯,果區勞動力短缺,果園管理、蘋果倉儲銷售、物流體系和冷鏈覆蓋不足,種植靠天、采后損耗大、分選加工滯后成為產業發展瓶頸。
不過,令人欣喜的是,期貨市場的介入如“及時雨”,為產業破局提供了關鍵抓手。
價格“羅盤”指迷津
據南華期貨鄭州營業部總經理劉紅麗介紹,4月12日公司在西安市舉辦“西部蘋果產區風險管理交流會”,蘋果產業企業、種植合作社以及集蘋果種植、倉儲、冷鏈物流與電商為一體的集團型企業代表參會熱情高漲。因為期貨在蘋果產業長遠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蘋果期貨上市后形成的價格發現、風險管理、標準引領等機制,正推動陜、甘蘋果產業從“粗放化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型。
陜西省華圣現代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期貨部負責人孫亞飛稱,價格發現與風險管理為產業發展裝上了“導航儀”。期貨市場通過公開透明的價格信號,助力產業鏈各環節預判趨勢。部分產區建立期貨行情數據分享平臺,果農可隨時查看價格預期,還能依據期貨價格提前簽署銷售協議,鎖定高價,規避價格下跌風險。“訂單+期貨+套期保值+基差點價”“農業產業公司+冷庫+電商”等模式成了企業發展的“穩定器”。
孫亞飛還認為,蘋果期貨是產業標準化與品牌化建設的“催化劑”。期貨交割對蘋果質量要求嚴格,促使產區推行標準化種植、分級與篩選,全產業鏈提升蘋果品質的意識增強。
新果季,陜、甘果農調整種植方式、優化果園管理,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經營模式和產業集團型企業不斷涌現。“洛川蘋果”“靜寧蘋果”等區域品牌價值強化,標準化生產管理讓蘋果品質更優,助力西部蘋果打開高端市場,實現品牌溢價,提升產業競爭力。
對蘋果期貨頗有研究的東證期貨工作人員趙存艷近日在陜、甘的白水縣、宜川縣、延長縣及富縣、洛川縣、慶陽市等地進行了市場調研。從她所調研的情況分析,“保險+期貨”模式廣受歡迎。一方面,它為果農筑起了一道堅實的風險防線,即便遭遇價格大幅下滑,果農的基本收益也能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它催生了蘋果供應鏈融資模式,緩解了部分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為蘋果產業鏈注入了活力,進而促進產業良性循環發展。
果鏈蝶變結碩果
“期貨市場賦能,陜、甘蘋果產業正發生系統性變化。”趙存艷解釋,果農有了新思維、質量標桿、價格引導,將提高蘋果品質視為首要任務,熱衷于新品種改良與種植。面對勞動力短缺和成本攀升,產區掀起了“種植革命”。
近年來,矮化密植技術在陜、甘蘋果產區大范圍推廣,部分傳統喬化樹嫁接上了新品種,單產和優果率大幅提高。
相關統計顯示,與傳統喬化蘋果樹相比,矮化密植具有人工投入少、結果周期短、產量高、果實品質優等顯著優勢,大范圍推廣可有力推動產業高效發展。
目前,“蘋果種三瑞,效益翻兩倍”深入人心,而這“三瑞”就是瑞陽、瑞雪、瑞香紅系列蘋果品種。同時,果園的智能化管理同步推進,氣象監測、土壤墑情、精準灌溉和施肥、農藥殘留檢測等一應俱全。
“我們公司現有果園面積23000畝,由于實行了標準化管理,加上寧縣蘋果產區的海拔普遍在1100米以上,生產出來的蘋果個大端正、顏色鮮艷、汁液多、硬度好、糖分高,當前已有數十家客商與我們進行合作,可以地頭采購、就地發貨,最大限度地保證蘋果的新鮮、清香與田野味道。”寧縣金農農業扶貧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義說,該公司還擁有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分選線、龐大的冷庫庫容,重要的是已經在線上建立起了廣泛的銷售渠道。
劉慶義指著一條生產線說,這是一條4通道水線分揀線,每小時產能10噸,每天生產180噸,它通過對旋轉的蘋果進行360度拍照,由電腦對所拍攝的每個蘋果的40張照片進行分析,按照蘋果的直徑、色澤等全自動、全機械地分為23個等級。
“自2023年以來,陜、甘蘋果市場格局不斷被重塑,如今電商與智能分選正在引領潮流。”劉慶義說,電商在西部蘋果銷售領域異軍突起,成為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蘋果的線上銷售數量不斷攀升,部分頭部電商企業2024年通過線上直播銷售蘋果數百萬單,寧縣金農農業扶貧開發有限公司也取得了41天銷售兩萬噸的佳績。此外,陜、甘產區參與蘋果期貨套保的產業企業越來越多,其抵御價格波動的能力提升了40%,融資信用評級普遍提高了兩個等級。
從喬化樹到矮化密植,從“看天吃飯”到期現聯動,黃土高原的蘋果故事正在書寫新篇。西部尤其是陜、甘蘋果產業在期貨市場的持續賦能下,有望進一步整合金融、科技與政策資源,深度對接“大市場”。通過加強期貨知識培訓,提升果農與產業從業者對期貨工具的運用能力;大力發展冷鏈物流與數字化倉儲,完善產業鏈配套設施;持續推動種植模式創新與銷售渠道拓展,“小蘋果”終將成為帶動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金果子”,在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描繪出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