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馬傳茂
近年來,國內銀行業淡化規模情結與速度情結和不發展才是最大的風險理念交織,兩者看似存在矛盾之處,但實際并不完全對立。
可以說,兩種理念是銀行業在風險可控前提下追求有效增長的一體兩面,二者的矛盾僅在無質量發展或絕對停滯的極端情況下成立。
從財務邏輯來看,規模是銀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支撐,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才能消化剛性的人力和固定資產支出,才能分散資產配置,提升抵御風險的能力。
此前,在利率管制時期,銀行盈利增長與規模擴張之間具有很強的正相關性。在跑馬圈地的年代,擁有高資產規模往往意味著市場話語權的提升和盈利增速的水漲船高。彼時的發展模式催生了全行業根深蒂固的規模導向,商業銀行在快速擴張中形成了速度優先的路徑依賴,對發展質量重視程度還不夠。
當前,在以萬億規模為目標的競賽中,本質是銀行業對生存發展權的重新定義。當經濟周期波動與監管環境變化形成疊加效應,單純的規模擴張猶如雙刃劍:放棄規模增長可能導致資源調配能力萎縮,無視質量的盲目擴張則會積累系統性風險。
解局之道或許藏在對“發展”二字的重新詮釋中。真正的發展,應當是規模與質量的共生共榮,是速度與效益的動態平衡。對銀行而言,首先需要摒棄“一刀切”的增長思維,根據自身稟賦與區域經濟特征選擇合適的增長節奏。這種量體裁衣的發展策略,本質上是將規模從目的回歸為手段,通過發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當低利率、低息差時代全面來臨,銀行業的競爭范式發生根本性轉變。過去依靠規模擴張拉動盈利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取而代之的是依靠精細化資產負債管理、數字化風控能力和特色化客戶服務的“內涵式”發展路徑。
隨著經濟出現周期性波動和監管環境發生變化,銀行需要在規模、質量、效益之間尋得動態平衡,通過區域深耕、科技賦能和資本管理,實現從規模銀行到價值銀行的轉變。
監管部門則需通過差異化政策引導,推動行業從同質化轉向特色化,最終實現銀行業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萬億規模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真正的競爭力在于資產質量、數字化能力和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
在未來的銀行業版圖上,或許會出現更多形神兼備的萬億規模銀行:它們既有匹配區域經濟地位的資產規模,又有深耕細分市場的專業能力;既保持必要的擴張速度,又擁有穿越周期的風控韌性。
這場靜水深流的變革,終將回答一個根本性問題:當中國銀行業集體跨越規模門檻后,究竟是為數字虛榮心戴上桂冠,還是為高質量發展筑牢基石?答案,就藏在當下每家銀行戰略選擇的細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