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嚴正聲明》,有不法分子通過偽造協會印章、公文等方式,假冒協會名義對外發布證監會行政處罰公告,協會對此予以強烈譴責。
中基協竟然遭遇了“李鬼”,有人(機構)竟明目張膽地發布公告,對某機構處罰9593.07萬元,還責令在3月19日完成繳納,膽子實在太肥了。
有法律人士指出,不法分子早就盯上了私募行業,不少私募都被冒名實施詐騙,私募機構須警惕類似的金融騙局。作為行業自律組織,中基協并不會對行業機構采取罰款、禁止出金、凍結賬戶等處罰或限制措施。
冒充中基協處罰私募
周一,中基協發布嚴正聲明稱,近日接到舉報,有不法分子通過偽造協會印章、公文等方式,假冒協會名義對外發布證監會行政處罰公告,或者冒用協會名義發布采取罰款、關閉出入金通道、賬戶凍結等處罰或限制措施的文件。相關行為嚴重影響協會形象和聲譽,擾亂基金行業秩序,損害行業機構與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協會對此予以強烈譴責,并聲明如下:
協會并未發布過相關公告,其所蓋公章系偽造,“罰款、關閉出入金通道、賬戶凍結”等均不屬于協會紀律處分措施,協會不會也無權對行業機構及投資者采取前述罰款等處罰或限制措施。請行業機構和廣大投資者務必提高防范意識,注意辨別判斷,謹防上當受騙。如發現不法行為,請及時收集保存證據,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
協會敦促有關機構和個人立即停止偽造協會印章、冒用協會名義等行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基協還附上了冒充協會蓋章的假通知。假通知顯示,公告日期是3月16日,處罰金額9593.07萬元,違規行為是內幕交易,還責令3月19日之前完成繳納,不法分子企圖一筆就詐騙上億元。
協會官網顯示,其主要職責中涉及處罰措施的包括:對違反自律規則和協會章程的,按照規定給予紀律處分。顯然,中基協并不會對行業機構采取罰款、禁止出金、凍結賬戶等處罰或限制措施。
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許瀚律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其實不法分子早就盯上了私募行業,但此前更多是冒用知名私募管理人的名義在一些網絡直播間對投資者實施公開宣傳,進而實施詐騙。近期出現的冒用行業協會名義實施詐騙的,過往也曾有相關案例,但其實廣大機構只要了解一個法律原理就可以避免上當受騙。
“那就是,行業協會作為行業自律組織,其能對其會員實施處罰的措施基本為名譽類或限制展業類的,比如警告、行業內譴責和公開譴責等紀律處分措施。由于協會屬于行業自律組織,并非行政機關,根據法律規定,并無行政執法權,所以一旦收到某個行業協會發出帶有罰款金額的處罰決定時,基本可以斷定就是騙局。”許瀚說。
私募業加速洗牌
在行業門檻提升、違規清退的強監管背景下,私募行業正在加速洗牌。
中基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17日,私募管理人數量降至19995家,自2017年7月以來首次低于2萬大關,而就在上個月證券私募管理人數量也跌破8000大關。
回溯歷史,自2014年開啟登記備案制度以來,私募管理人數量于2016年一季度達到25901家的峰值后波動回落,2022年2月存續機構為24683家,此后進入持續下降通道,至今已累計減少超4600家。
今年1月,中基協注銷了277家機構,2月注銷24家,前兩個月合計注銷301家私募管理人,辦理通過的機構合計僅19家,注銷速度遠超新增速度。
隨著管理人數量重返“1時代”,私募行業也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在穿透式監管的背景下,合規成為私募基金的生死線。
排版:劉藝文
校對:王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