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陳霞昌
“股神”巴菲特在今年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上宣布,將于年底將公司CEO職位交給格雷格·阿貝爾。突然官宣的“退休”,引發了全球投資者的關注。作為價值投資的旗手,巴菲特即將結束其輝煌的投資生涯,但他的投資哲學將繼續在行業內發揮影響。
巴菲特的投資生涯是一部教科書級的財富創造史。1965年,當他接手伯克希爾時,這家紡織廠市值僅有470萬美元并且瀕臨破產。如今伯克希爾旗下擁有80余家子公司,覆蓋保險、能源、鐵路等關鍵領域,構建了全球罕見的“產融結合”商業版圖,市值高達1.16萬億美元。根據伯克希爾公司2024年年報披露的數據,過去60年,伯克希爾公司股價累計漲幅超過5.5萬倍,年化復合收益率19.9%,遠超標普500指數的10.4%。
這種成就的背后,是對價值投資的極致踐行。巴菲特早期師從格雷厄姆,專注于“撿煙蒂”式投資。后來在芒格的啟發下,他轉向“以合理價格買入偉大企業”。他獨創的“護城河”理論,將品牌力、網絡效應、成本優勢等無形資產納入估值體系,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財務分析框架。如今,伯克希爾手握超過3000億美元現金儲備。
縱觀巴菲特的投資生涯,其投資哲學可以濃縮為4個關鍵詞:能力圈,只投資自己理解的領域;逆向投資,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安全邊際,即永遠為估值留出容錯空間;長期持有,好公司值得陪伴一生。
在2025年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再次強調:“我寧愿要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這種哲學在科技浪潮中尤為珍貴——當AI成為全球焦點時,巴菲特坦言“不懂技術”,并堅守消費、能源等傳統領域。這種克制,恰恰是價值投資的精髓。在他的影響下,價值投資逐漸從邊緣理論變為業內共識,長期主義從反直覺策略變為普世智慧。
格雷格·阿貝爾將從巴菲特手里接過的不僅是伯克希爾CEO的職務,更是一套歷經半個多世紀淬煉的商業哲學。巴菲特留給世界的,是比黃金更珍貴的啟示:在喧囂的市場中,保持理性與耐心,終將收獲時間的玫瑰。